您好,欢迎访问安徽硒无忧!

安徽硒无忧

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
全国咨询热线400-0552-997
安徽硒无忧

新闻动态

 

推荐产品

24小时服务热线 400-0552-997

水稻绿色富硒栽培:有机肥替代与病虫草害防控双管齐下

发布日期:2025-04-03浏览次数:10
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升级,富硒水稻以 “天然补硒” 的特性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。其栽培核心在于通过有机肥替代减少化肥依赖,结合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药残留,同时精准调控硒元素吸收,实现 “优质、安全、高效” 的三重目标。以下从技术路径与管理要点展开,构建水稻绿色富硒栽培体系:

一、有机肥替代:重构土壤生态,激活硒素潜力

(一)基肥改良:以有机肥为核心构建硒友好型土壤
  1. 有机肥种类与配比
    • 优先选用腐熟农家肥(如猪粪、鸡粪,需发酵杀灭病原菌,亩施 1500-2000 公斤)、绿肥(紫云英、苕子,翻压还田亩用量 800-1000 公斤)或商品有机肥(有机质≥45%,硒含量≥0.3%,亩施 50-80 公斤),替代 40%-50% 的化肥用量。

    • 搭配生物菌肥(枯草芽孢杆菌、木霉菌剂,亩施 2-3 公斤),通过微生物活动分解土壤固定态硒,提高硒的有效性(土壤有效硒含量提升 20%-30%)。

  2. 硒肥基施技术
    • 在整地前,将亚硒酸钠或纳米硒颗粒剂(亩用量 10-15 克,折纯硒 0.5-0.75 克)与有机肥混合均匀后撒施,翻耕入土 20-25 厘米,使硒元素在根际土壤均匀分布,促进水稻根系初期吸收。

(二)追肥调控:分期补硒与有机养分协同
  1. 分蘖期:促蘖补硒双平衡
    • 移栽后 7-10 天,亩施腐熟饼肥 30-40 公斤(或沼液 500 公斤)+ 尿素 5-8 公斤(替代部分化肥),同时叶面喷施 0.02% 亚硒酸钠溶液(加 0.1% 蔗糖增强吸收),促进分蘖成穗,奠定硒积累基础。

  2. 孕穗期:穗肥有机化与硒素强化
    • 幼穗分化期,亩施腐熟羊粪 50-60 公斤 + 氯化钾 5 公斤,配合叶面喷施 0.03% 亚硒酸钠溶液 + 0.2% 磷酸二氢钾(间隔 7 天,连喷 2 次),既满足穗发育的养分需求,又通过茎叶吸收提升穗部硒含量。

二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:从 “治” 到 “防” 的系统升级

(一)农业措施:构建健康田间生态
  1. 抗性品种选择
    • 选用抗稻瘟病、纹枯病且硒富集能力强的品种(如 “硒优 52”“鄂硒稻 1 号”),播种前用 55℃温水浸种 15 分钟或 1% 生石灰水浸种 24 小时,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(如稻瘟病菌、恶苗病菌)。

  2. 水旱轮作与合理密植
    • 推行水稻 - 紫云英 - 油菜轮作,减少连作障碍;移栽密度控制在行距 25 厘米 × 株距 15 厘米(亩栽 1.8-2 万穴),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,降低纹枯病、稻飞虱发生概率。

(二)生物防控:激活自然天敌与生物制剂
  1. 天敌保护与利用
    • 田埂保留 2-3 米宽的杂草带(如藜科植物),吸引蜘蛛、寄生蜂、青蛙等天敌,每亩释放稻螟赤眼蜂 1-2 万头,防控二化螟、稻纵卷叶螟;田间放置性诱剂诱捕器(每亩 5-8 个),干扰害虫交配。

  2. 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
    • 病害防治:苗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(10 亿 CFU / 毫升,500 倍液)防治立枯病;破口期(水稻抽穗 5%-10%)喷施井冈・蜡芽菌水剂(亩用量 30-40 毫升)预防纹枯病、稻曲病。

    • 虫害防治:分蘖期至穗期,亩用苏云金杆菌(BT)可湿性粉剂 100-150 克喷雾,防治稻螟虫;稻飞虱发生时,喷施 1.8% 阿维菌素乳油 1500 倍液,兼具杀卵和成虫效果。

(三)物理与生态除草:减少除草剂依赖
  1. 秸秆覆盖与稻鸭共作
    • 移栽后 3-5 天,在田面覆盖腐熟秸秆(亩用量 300-400 公斤),抑制杂草萌发;放养雏鸭(每亩 10-15 只),利用鸭子啄食杂草、福寿螺及害虫,同时鸭粪还田补充有机肥。

  2. 机械除草与人工补除
    • 分蘖期用稻田耘耕机中耕松土,破坏杂草根系;对稗草、千金子等难防杂草,在 3-4 叶期人工拔除,避免与水稻竞争养分。

三、关键生育期硒素精准补给与水分管理

(一)硒肥叶面喷施技术节点
  1. 抽穗扬花期(硒富集黄金期)
    • 齐穗期至扬花初期,叶面喷施 0.04% 亚硒酸钠溶液(可与 0.1% 硼砂混用),促进花粉管伸长与籽粒硒积累,注意避开正午高温,选择阴天或下午 4 点后喷施,确保溶液在叶片停留 4 小时以上。

  2. 灌浆期(籽粒增重提质)
    • 灌浆初期(受精后 7-10 天),结合磷酸二氢钾(0.3%)叶面喷施 0.03% 亚硒酸钠溶液,增强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,提升硒在糙米中的富集效率(较常规栽培提高 15%-20%)。

(二)水分调控助力硒吸收
  1. 分蘖期:保持浅水层(3-5 厘米),促进根系发育与硒吸收;分蘖末期晒田 5-7 天(田面微裂),控制无效分蘖,倒逼根系下扎扩大硒吸收范围。
  2. 孕穗至灌浆期:保持湿润灌溉(土壤含水量 80%-85%),避免干旱导致硒运输受阻;乳熟期后间歇灌溉(干干湿湿),养根保叶,延长硒向籽粒转移时间。

四、收获与质量管控:全程保障硒效与安全

  1. 适期收获
    • 完熟期(稻谷黄化 95% 以上,籽粒含水量 18%-20%)收割,避免过早硒积累不足或过晚硒随秸秆流失;机械收割时调整脱粒速度(≤300 转 / 分钟),减少籽粒破损。

  2. 产后处理
    • 收获后 24 小时内烘干(温度≤55℃)或晾晒至含水量 13% 以下,贮藏于阴凉干燥处,禁用塑料膜密闭包装,防止硒元素氧化损失。

  3. 质量检测
    • 每批次稻谷抽样检测硒含量(目标值 0.3-0.8 毫克 / 千克),同时检测农药残留(参照 GB 2763 标准),确保符合绿色食品富硒水稻要求。

结语:绿色栽培赋能富硒水稻产业升级

水稻绿色富硒栽培的核心在于 “以肥养地、以生态控害、以精准补硒”,通过有机肥替代减少化肥用量 30% 以上,生物防控使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 40%,实现 “减肥减药不减产,增硒增质增效益”。这一模式不仅契合 “双碳” 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,更通过提升稻米硒含量与安全性,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,为乡村振兴与功能性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路径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“硒肥 + 微生物” 协同增效、无人机精准喷施等技术,推动富硒水稻产业向标准化、智能化迈进。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 0
标签:全部
网友评论

管理员

该内容暂无评论

美国网友
400-0552-997